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精神病人的婚姻登记问题探讨/袁建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5 16:50:41  浏览:929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精神病人的婚姻登记问题探讨

袁建波


关键词: 婚姻登记 精神病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精神病人的婚姻登记问题成为全国各地婚姻登记机关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以及法律解释的阙如,对该问题的处理已经成为困扰婚姻登记机关乃至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实务中,精神病人的婚姻登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类:其一,精神病人到婚姻登记机关要求办理结婚。由于患病程度不一,少部分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不能回答婚姻登记员的问题,无法履行登记程序;而大多数能够不同程度地履行登记程序,有的能大致回答登记员的提问,能够完成声明、签字,但根据当事人本人的交代或婚姻登记员的观察,其精神状况明显有疾患。对第二类精神病人,到底能否办理结婚登记,婚姻登记机关感到难以把握。其二,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或离婚登记后,当事人一方的近亲属以当事人有精神病为由要求婚姻登记机关撤销婚姻登记或者宣告无效,并出具了有关证据材料。新《婚姻登记条例》施行后,婚姻登记机关不再受理此类申请,故此类案例最后往往演变成针对婚姻登记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登记行为。围绕精神病人婚姻登记问题的行政诉讼近年来大量出现,婚姻登记机关必须派人或聘请律师出庭应诉,无形中造成很大压力。一方面婚姻登记机关认为,婚姻登记行为执行的是形式审查的原则,无法也无权对当事人的精神状况作出专业判断,只能通过一般询问了解其精神状况,只要履行了法定的登记程序,就不存在行政过错;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法律解释的缺乏,人民法院受理此类案件后,判决内容也极不统一,有的认为婚姻登记机关没有履行严格审查的职责,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判决撤销登记;有的认为登记行为违法,但系当事人弄虚作假造成,过错在当事人,判决撤销登记行为,但由当事人承担诉讼费用。基于上述原因,对精神病人的婚姻登记问题作理论探讨成了现实的急迫要求。

二、精神病人能否办理婚姻登记
精神病在医学上有轻重之分,一些轻度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受影响。本文所称的精神病人,主要指民事行为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者。按照《民法通则》第1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贯彻意见》)第5条的规定,只有那些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才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些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并且不能预知其行为后果的精神病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法律确立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制度,但不意味着宣告是精神病人限制行为能力的法律要件。因为只要精神病人的病情达到相应程度,即当然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不是必须经过该宣告。1

我国《婚姻法》并没有就精神病人能否办理婚姻登记作专门规定。但《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排除了精神病人通过行政登记的方式离婚的能力,意即精神病人离婚只能通过诉讼途径办理。该规定直接的上位法依据应当是《婚姻法》第31条,即登记离婚必须是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由于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不能完全辨认离婚的法律性质和行为后果,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因而不具备“自愿”的前提,同时只有通过人民法院审判才能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作出公正的裁判。由此可知,《婚姻法》及《条例》并非对精神病人离婚的资格进行了限制,而是限定了离婚的方式。对此从理论到实务都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从禁婚疾病和婚姻行为能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我国《婚姻法》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这里规定的禁止结婚的疾病是否包括精神病,除了1950年《婚姻法》列举了“精神失常未经治愈”外,现行《婚姻法》及《条例》皆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正式的法律解释予以确认。学界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几乎都是引述1994年颁布的《母婴保健法》及其配套规定。《母婴保健法》规定有关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在发病期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暂缓结婚。但2001年的《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则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发现在发病期内的有关精神病的,“医师应当……提出预防、治疗以及采取相应医学措施的建议。当事人依据医生的医学意见,可以暂缓结婚,也可以自愿采用长效避孕措施或者结扎手术。”与前者的表述有别,后者规定当事人“可以”而不是“应当”暂缓结婚。卫生部2002年制定的《婚前保健工作规范(修订)》规定“一方或双方患有重度、极重度智力低下,不具有婚姻意识能力;重型精神病,在病情发作期有攻击危害行为的”,属于“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疾病”,应“建议不宜结婚”;此外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属于医学上认为应暂缓结婚的疾病,“建议暂缓结婚”。

上述《母婴保健法》及其配套规定与《婚姻法》的规定并不完全衔接。其一是《婚姻法》使用的概念是“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而前者使用的是“不宜结婚的疾病”和“应暂缓结婚的疾病”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不明确。其二是《婚姻法》就禁止特定疾病患者结婚的规定是强制性的,而前者使用“可以暂缓结婚”、“建议”等词汇,无法成为婚姻登记机关决定是否登记的依据。(这也成为新《婚姻登记条例》取消强制婚检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以下两类精神病应当属于禁止结婚的范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观点:(1) 重型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这两种精神病之所以成为婚姻成立的障碍,是因为病人缺乏正常的辨识和自控能力,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承担婚后夫妻间的义务及对子女和家庭的责任。而且这两种重症精神病都属于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有的虽可治愈,但遗传发病率仍然很高,对子孙后代的健康和人口的优生造成很大威胁。 (2) 重度痴呆症。患有这种重度智力低下的人,法律上属无行为能力人,他们无法承担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且具有严重的遗传性。因此,以法律解释(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行政解释)的形式将这两类精神病明确列为《婚姻法》禁止结婚的疾病已经十分必要。

(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的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而《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同时规定结婚登记行为必须由当事人亲自实施,不允许他人代理。《婚姻法》并未明确规定当事人属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禁止结婚,也没有明示此情形下的婚姻绝对无效。较之《民法通则》作为一般法,我们可以认为《婚姻法》作为民事特别法,并没有要求结婚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此论断可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得到间接印证,该意见第3条规定,“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的,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久治不愈的”,可以判决准予离婚。既然以离婚处理,婚姻当属有效。

判断精神病人能否结婚的问题,应将《婚姻法》与《民法通则》的规定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可以把《婚姻法》的“完全自愿”原则同时理解成婚姻行为能力的规定,(婚龄是从年龄的角度规定婚姻行为能力的),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从认识因素看,当事人应当能够独立地而且已经独立地认识到结婚的性质以及行为的法律后果,这就要求其精神状况必须与结婚这一民事行为相适应。换句话说,患有精神病的当事人的婚姻行为能力必须足以对结婚这一重大的民事行为具有独立的正确的认识。从意志因素看,当事人必须享有意思表示的自由,必须以正确的认识为基础形成同意结婚的判断,最后还应作出意思表示。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的发展,又是当事人之间形成结婚合意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根本不具备以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也就不具备婚姻行为能力。具体来讲,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备辨认能力,不知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正确的意思表示,不符合“完全自愿”的要求,故不能结婚。

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否结婚则不可一概而论。精神病人的行为能力到底要达到哪种程度方才符合结婚的要求,至少目前还无法提出一个精确的标准。美国普通法认为精神不健全将导致婚姻无效,大多数州仍遵从这一规则。而对于结婚需要的意思表示能力各州则差距较大:一些州定义为能够理解结婚合同的性质并有能力理解结婚所带来的权利与义务。另一些法院则只要求在结婚时有同意的能力,而不要求测试其是否有能力理解权利义务的含义,尽可能使当事人所期待的婚姻能够有效。这些法院认为,尽管有些人在商事活动中的确没有行为能力,但这些人不一定不可以结婚,因为结婚对当事人的智力要求比从事商务活动要低地多。2 我们认为,从维护精神病人结婚的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角度考虑,对精神病人婚姻行为能力要求不宜太高。精神病人有权享受家庭的关爱,需要监护,而他们的父母终将无法履行对他们的抚养、监护责任,如果有人愿意与之组成家庭,履行监护职责,总体上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另一方面,现实又存在不少的精神疾患者结婚的现象,如果因当事人不够婚姻行为能力要求而致婚姻无效,既不利于精神病人一方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我国港澳台地区法律就规定精神病人的婚姻属于可撤销婚姻。 3而美国也已经出现了将精神不健全作为可撤销婚姻而不是无效婚姻的趋势,如《统一结婚离婚法》第208条将精神耗弱视为可撤销婚姻的一种。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能够对婚姻关系的性质作出基本正确的判断,能够基本预见结婚的行为后果,并且能够自主地作出同意结婚的意思表示的,应当准许结婚;反之,则不应准许。

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能否登记结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的《贯彻意见》第67条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可以看出,该意见对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持的是推定有效的态度。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状态正常时,具有婚姻行为能力,应能够登记结婚,缔结的婚姻应属有效。

三、婚姻登记机关的处理原则
婚姻登记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是对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建立或解除婚姻关系的合意的一种确定、认可。从本质上看,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婚姻登记机关的职责限于对当事人的登记条件进行形式审查,而对当事人的真实情况无法也无权进行实质查证。由此可知,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审查也实行形式审查的原则。对精神病的确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得由有条件的医院或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完成,婚姻登记机关无法也无权完成此工作。那么登记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或离婚登记的时候还有没有义务审查当事人的精神状况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正如本文前面已经论证的,不仅精神病人登记离婚受到明文禁止,精神病人结婚登记受到限制也是法律当然之意。

那么登记机关该如何履行审查义务呢?我们认为,对当事人精神状态的审查贯穿于整个登记程序始终,即从当事人提出申请、提交材料、作出声明到领取证件的整个过程;从另一个方面讲,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当事人的精神状况可能不符合登记要求,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精神状态的审查也只能限于法定登记程序和材料,换句话说,每个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都应是推定为正常的,当事人不负有提交材料证明自己具有相应行为能力的义务。具体来讲,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精神状态的审查是通过注视其提出申请时的言行举止、询问其结婚意愿以及监督其填写、宣读声明来完成的。需要指出的是,所谓询问其结婚意愿并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只能询问诸如“张三,你愿意和李四结婚么”之类让当事人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如本文前面论述那样,如果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的精神状况存在疑虑,应该而且可以询问其是否知道结婚的性质、法律后果;同样道理,监誓其声明也不应简单理解监督当事人是否把声明书的内容一字不误地读了出来,还应该留意其神态举止是否表示其知道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实务中,有的当事人在履行登记手续时,其父母站在旁边指示当事人该如何回答询问、履行手续,这违反了当事人意思自治、自愿的原则,也妨碍了登记员正确判断当事人的精神状况,应予禁止。

如果当事人在结婚登记过程中能基本正确地表达结婚意愿,回答登记员提问,并按要求履行了登记程序,即便观察出其精神有一定程度的疾患,婚姻登记机关还是应当认定其具有婚姻行为能力,按照规定予以登记;反之,当事人明显呈现出重型精神病、重度痴呆症的特征,无法回答登记员的询问或只能机械地回答个别问题,不能履行登记程序,则应拒绝登记。而离婚登记比结婚登记对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要求更严格,当事人表达离婚意愿和履行登记程序必须准确无误,不得有任何足以让登记机关对其精神状态产生合理怀疑的现象;否则,应告之当事人到法院办理。简言之,婚姻登记机关是以能否合格履行婚姻登记程序来判断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的。

如果当事人不能合格履行婚姻登记程序,而其近亲属或对方当事人又坚持认为当事人具备相应行为能力且执意要求登记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作好解释说明,必要时可要求当事人提供其精神状况的医学检查或鉴定证明。另外,如果当事人能够合格履行登记程序,而当事人的近亲属却当场对其精神状况提出异议的,则应提交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鉴定结婚、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如果足以证明当事人的精神状况达不到婚姻登记要求的,登记机关应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当然,鉴于婚姻登记机关审查能力和审查权限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出现因当事人隐瞒精神病真实情况,导致为精神状态达不到要求的当事人办理了婚姻登记的情况。为了救济受损害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前所述,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是婚姻登记行为的前提,登记行为只是一种确认程序。只要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履行了登记程序,审查了当事人提交的材料,该行政行为就不应存在违法之处。而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导致的争议本质上应为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应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宣告婚姻无效或离婚无效。否定了民事关系的效力自然就否定了登记行为的效力,如按照既有规定,人民法院宣告婚姻无效的,该婚姻的登记行为自然归于无效,而不必通过专门程序予以撤销。由此可知,确立离婚无效制度实属必要,即因一方当事人精神不健全而办理离婚登记的,其近亲属有权代为提起离婚无效之诉;人民法院判决宣告离婚无效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离婚证书并将生效判决书副本寄送婚姻登记机关。

*成都市民政局。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3-114。
2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3。
3林荫茂著,婚姻家庭法比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50-52。
4同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辽源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

吉林省辽源市人民政府


第 74 号


《辽源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4月29日市政府六届二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市 长 姜有为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辽源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户外广告的设置和管理,维护城市容貌整洁美观,正确处理户外广告在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关系,促进户外广告设置规范有序的发展,根据《吉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城市建成区域内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管理和监督活动,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户外广告设施分为附属户外广告设施和大型户外广告设施。
附属户外广告设施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域内利用建筑物、构筑物、空飘物、交通工具或其他市政公共设施等立体载体平面,设置电子屏、霓虹灯、灯箱、条幅、指示牌等进行商业宣传的设施。
大型户外广告设施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域内的道路、广场、空地、绿地等平面载体上立设塔、架、柱等专项用于商业宣传的设施。
第四条 城市户外广告设置遵循“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工作准则;坚持统一、规范、整洁、有序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市公用局是我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公用局所属的城管监察支队是我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管理机构,受市公用局委托具体负责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申请的受理和日常管理工作。
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和市住建、规划、国土资源、工商、财政、价监、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户外广告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户外广告设置规划
第六条 城市户外广告规划与设计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整体风格和街路、楼房或设施的不同特色进行规划设计,经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条 城市户外广告在规划设计时要与城市区域功能相适应,应当结合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夜景亮化规划、雕塑设施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等专业规划,做到合理布局。坚持实用、新颖、艺术、协调相结合,符合景观美学和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宜人、赏心悦目的活动空间等方面的要求。
第八条 户外广告的色彩应与建筑物及相关地段景观环境的色彩保持协调,并结合户外广告单体内容、图案、造型来进行设计。
第九条 大型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应制定统一设置方案,确定其设置的区位、范围、规模和规格,未列入设置方案的区域不得设置大型户外广告设施。
第十条 大型户外广告应根据设置区域的周围环境体现庄重、雅致、清新、自然的风格。
第三章 户外广告的设置
第十一条 下列设施或场所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一)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
(二)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三)危房及其他不安全建筑物;
(四)居民住宅的窗间墙;
(五)超过24米高度的建筑物墙体;
(六)超过50米高度的建筑物顶部;
(七)其他不宜设置户外广告的场所。
第十二条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影响公共设施、交通标志正常使用的;
(二)妨碍生产、工作、学习和居民生活的;
(三)损害市容市貌或建筑物外观的;
(四)危害房屋和其他设施安全的;
(五)其他各类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的。
第十三条 同一建筑物的墙体广告设施应当统一框架,规格相同;建筑物顶部广告应当同一朝向,不得折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朝向;不得设置过街横幅广告。
第十四条 建筑物墙体不得设置与墙面垂直的广告设施,应与墙面相平行,厚度不得超出墙面0.5米,高度不得超出墙面的高度,底部边缘距离地面不得少于3米。
第十五条 凡在我市设置户外广告的单位和个人应符合我市户外广告设置总体规划要求和本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并持下列资料向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申请书(表);
(二)产权人、使用权人或管理人出具的同意使用设置载体的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的营业执照或企业法定代表人执照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四)设计方案及图纸。
经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机构审查,资料齐全、设计方案和图纸符合要求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决定,申请人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和图纸组织施工;资料不齐或不符合审批条件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设计方案和图纸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修正或重新设计合格后,予以批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户外广告设施。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利用交通工具设置广告或进行广告宣传。
第十六条 在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上设置户外广告必须取得产权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的书面同意。
建筑物、构筑物属于国有的,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有偿使用,由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或管理单位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组织,以招标或拍卖的方式确定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人,并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设置人签定《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协议》。
使用市政公共设施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由市政公共设施管理部门通过招标或拍卖的方式确定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人,由市政公共设施管理部门与设置人签定《市政公共设施有偿使用协议》。
通过招标、拍卖所得收入全部上缴同级财政,纳入市级财政非税收入管理。
第十七条 通过批准方式取得户外广告设置的期限为1年;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取得户外广告设置的期限不得超过3年;采用电子显示屏广告设置的期限一般不应超过6年。
第十八条 取得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批准的设置人,应当自批准之日起2个月内,按照批准的位置、规格和设计方案设置户外广告设施;逾期不设置的,批准的设置许可自动失效。
第十九条 举办大型文化、体育、公益性活动或者举行各类商品展销会、交易会等活动,需要设置临时性户外广告设施的,经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于活动结束后2日内自行拆除。
第二十条 设置大型户外广告设施,应按照统一规划和确定的方案,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和建设,大型户外广告设施的建设资金可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自筹,也可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面向社会引资筹建。
引资筹建的大型户外广告设施应签定建设协议,明确投资额度、使用费用和使用年限,使用期满设施收归国有,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再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大型户外广告设施的有偿使用权。
第四章 户外广告设施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城市户外广告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市政府领导下,加强对城市户外广告设施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工作。
第二十二条 城市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人或使用人负有对自己所有或使用的户外广告设施维护和管理责任,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出现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维修、更换或者拆除;给他人造成损失或伤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城市户外广告要保持字迹清晰完整、色彩鲜艳、清洁美观。颜色脱落褪色的应及时更换,污渍应及时清洗,破损的应及时修补。
第二十四条 户外设置的商业性广告发布期限届满并再无商业性广告发布的,应当用公益性广告补充版面,避免影响景观效果。
第二十五条 配有灯光照明亮化设施的户外广告设施,应当在规定时间开启灯光照明设施,并保证灯光齐全、字迹完整。
第二十六条 户外广告设施批准的期限届满应当及时拆除;需要延期的,应重新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 临街门前不得摆放灯箱、黑板、标幅等宣传商品的广告设施。禁止在建筑物墙体、门窗及其他设施上随意张贴、喷涂各种广告等宣传品。
第二十八条 建筑物和户外广告以及其他设施的产权人、管理人或使用人负有保持其整洁的责任,污渍、喷涂和张贴物应当及时清理或清洗。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地面、电杆或者其他设施上任意刻画、涂写的,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清除,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悬挂、张贴宣传品或利用条幅、旗帜、充气装置、实物造型等载体设置宣传品的,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元以上 2 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采用刻画、喷涂、胶贴等难以清除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的,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清除,对行为人处1 000元以上5 000元以下罚款,对组织者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处5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 000元以上50 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未经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牌影响市容的,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1 000元以上5 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其委托管理机构人员的监督管理,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擅自审批户外广告设施,不严格履行管理职责,徇私舞弊的,由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前未经批准或批准期限届满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人应当在市户外广告设置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拆除;批准期限未满并且使用国有设施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补缴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至批准期限届满之日期间的有偿使用费用,不予补缴的予以拆除。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公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关于租赁契约在履行期间发生争执新订立协议在办理公证时一方反悔并拒绝签字、领受公证书,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

最高法院


关于租赁契约在履行期间发生争执新订立协议在办理公证时一方反悔并拒绝签字、领受公证书,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
最高法院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黄美惠与泉州市百货总店房屋租赁纠纷案的请示报告》收悉.
据报告称,黄美惠有楼房两间,其中一间于1958年出租给泉州市百货总店.双方在租赁契约中约定,出租人在租赁期间如确要收回自用或出卖出典、拆建等,得于3个月前通知承租人搬迁,承租人不得借故拖延或有任何要求.1981年9月,黄美惠以房屋需要修建和自己急需用
房为由,要求收回该房.泉州市百货总店则提出,该房已做为商业网点不能撤销,不同意退租.1982年9月,黄美惠领到泉州市城建局翻建房屋许可证后,即行拆房改建,因百货总店拒不腾房,拆房中途停工.经市有关部门调解,同年12月出租人在一定压力下,不得已与承租人签定
了租赁、修建协议.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是承租人要在1982年12月30日以前搬出该房,出租人应于1983年4月30日前把房修好交承租人租用.但在泉州市公证处办理公证过程中,出租人没有在公证书正本上签名盖章,并拒绝受领公证文书.1983年4月房屋修好,承租人要
求用房,出租人不承认公证文书,坚持要求按1958年的租赁契约收房自用.为此,诉讼到法院.
经研究我院认为,由于双方所订协议并非出租人真实意思的表示,故协议无效,不予保护.本案应按1958年双方所订的房屋租赁契约的规定处理.至于公证问题,出租人没有在公证文书正本上签字,此公证不能成立,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拆讼法(试行)》第59条和第1
68条(1)规定精神处理.
此复
1987年1月19日
(1)第59条:“人民法院对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应当确认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第168条:“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
申请的人民法院发现公证文书确有错误
的,不予执行,并通知原公证机关.”



1987年1月19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